2015年6月12日,在副校级干部陈年友的带领下,信息办、教技中心夏玲主任、张朝阳、胡寅赴中南民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塞尔网络湖北分公司考察。2015年6月14日至2015年6月17日再赴厦门大学、卓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以及杭州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考察。
本次考察让我们体会到数字校园对学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节约了资源,简化了工作流程,为我校数字化校园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次数字校园考察情况如下:
1、数字化校园项目开展后的改变
数字化校园依托现有网络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先进的感知、协同、控制等信息化前沿技术,优化基础资源配置,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为管理人员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为决策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实现绿色节能、平安和谐、科学决策、服务便捷的校园综合服务环境。建设完成后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统一认证,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学校统一身份认证,面向师生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与数字化校园平台对接的校内各业务系统,通过数字化校园提供的登陆界面认证后,提供相应的服务目录,而无需再次进入各二级部门的认证。
2) 方便师生办事,提高工作效率。采用协同办公系统简化教职工办事流程,公文网上流转,节省教职工办事时间,即便领导出差也能远程完成办公流程。校园综合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信息展示、导航、宣传一体化的校园多终端信息发布,提供重大活动和政策宣传、校园讲座活动预报和引导、课程安排和教室引导等。迎新、离校系统为迎新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迎新工作信息环境以及面向新生服务的平台,为毕业生离校提供快速统一的离校办理数字化环境。
3)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率。建立节能减排监控系统,浙江大学2009年节约水电蒸汽经费预算开支1500万元,节水率和节汽率分别达到9%和11.93%。房产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利用门禁、能耗数据及校园安放监控系统的红外感应终端数据、视频分析数据进行公用房资源使用监管,实现房产资源的优化利用。
4) 提供决策数据,丰富管理方式。根据数字校园数据,研发校情分析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利用宿舍门禁等,对学生采用网格是管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教务系统根据数字化校园平台提供的学生缴纳学费信息,拒绝未缴纳学费的学生选课,促使其及时缴纳学费。
5) 建立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校园无线wifi与3G、4G网络融合 ,通过各种智能化手持终端,使工作 效能达到大幅提升,学习与交流空间拓展到无限。
6) 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系统改变以往校内多卡并存的局面,整合就餐、门禁、图书借阅、机房上机、水控、电控、会议签到、网络缴费等多个系统,实现师生校内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7) 支持多种应用的卡务服务模式。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自助服务及第三方应用服务丰富了服务师生的方式,可为学校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集成多种支付手段,银行卡向校园卡的转账,网上银行对校园卡的转账,有的学校实现校园卡向手机卡的转账。学校各业务系统通过调研各种支付类型实现校内一些小额费用缴纳,如:学费、四六级考试费、网络费等。
8) 一卡通管理模式转变,强化分工协调。一卡通系统建设改变以往由后勤部门独立管理的模式,采取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各级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模式,由信息中心、财务处和后勤部门分别承担技术、结算和业务工作。这种既独立又合作的管理模式,分工明晰,职责分明,较好地建设和管理了规模宏大的一卡通系统。
9) 经费有保障,推进稳步。考察的几所高校建设经费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专项经费,如国家财政专项资金,985、211专项经费;二是社会资金,如银行或者运营商投资。社会资金是当前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来源。
2、几点体会和启示
听取对方介绍经验,结合我校现有情况,对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启示:
1)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信息部门的事情,形成“领导有力、组织健全、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师生共建、试点带动”的全校信息化工作体系是信息化项目得以有序推进的有利保障。
2) 数字化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是保证校园信息正常流转的基本需求,其安全性、稳定性必须得以保证。目前,我校的网络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北校区与老校区,不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的基础需要,在本次与卓智的合作建设中,务必得以改善。
3) 应推广信息化绩效考核措施,培训好二级单位的信息联络员。加强二级部门对信息化的认识,增强其使用信息系统提高办公效率的意向,有信息部门强行推用任何应用系统是不行的。厦门大学在新教务系统时,职能部门的不适应和抵触,无法推进,后来通过为教务处解决选课问题,系统得以成功推广。
4) 作为学校专用应用系统开发,要遵循软件工程基本规律,投入使用后,也需要不断的维护升级以满足学校需求的变化。因此成立项目开发小组,在学校自主开发能力不够的情况下,还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
5) 在数字校园环境下,运行平台稳定性与数据的安全性务必得到保证。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容灾系统与措施,包括容灾机房,备份机制和设备链路冗余等。对于我校而言,北区电力环境较差,需要尽快进行北区电力扩容和改造。
6) 建立及时有效的数字化校园故障修复机制。任何一个系统都不能保证100%的稳定运行。中南民大等高校正在探索一些流程管理方式,这些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值得我们在后续工作中学习。
7) 建设数字化校园涉及各二级单位的应用系统,应通过公司技术人员对各单位信息管理人员及全校教职工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并建立培训机制。